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创新> 科技交流 > 对建筑设计创新思想的分析

对建筑设计创新思想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4-28 点击量:5345
 

建筑科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物和建筑环境的科学,建筑科学的意义是汇总和总结建筑实践的经验,以更好的指导建筑创作,实现有目的的环境改造。建筑科学是社会科学和技术学的综合,内容包含城市设计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建筑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其设计思想创新意识非常强,但是现实的设计方案严重地脱离了设计的原则,使得建筑物的功能或者视觉效果不好。有的设计对建筑物的功能和类型没有进行清晰的定位,忽视了建筑空间使用的科学性。很多的建筑师将一种特例下的设计理念,套用在差异性较大的各类建筑中,片面地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者各种组合中,单纯地追求精神层面的创新,忽略了建筑物功能、经济性等因素的考虑,造成了建筑设计空间和结构上的不合理性。

1建筑设计创新思想对实践工作的作用

1.1有利于建筑设计目标的实现随着建筑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领域对当前的一些建筑设计理念,产生了一些争论。部分大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议,建筑设计的理念和目的性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从本质意义上来看,通过建筑人们拥有和使用更为舒适的生活空间,建筑的使用意义仍然是它的第一特点。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类型和空间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建筑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特点,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特点有着紧密的关系,怎样全面协调地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科学化、与时俱进的水平,是建筑设计的永恒追求。当前一部分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把握建筑设计的本质,忽略了建筑本质的功能和使用者的要求,没有很好地结合施工所在地的环境和状况、对传统文化缺乏适当的沟通,而单纯地追求所谓的造型,造成了对建筑本质理解的错误。


1.2
体现建筑设计的特点和特性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模仿性较强的工作,设计者的思维和理念,实质上是对建筑设计规则和建筑设计方法的整合应用。设计时的大脑对已有设计理念的处理,实现使用者要求的满足。建筑设计作为建筑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建筑设计更好地实现建筑物的实用、经济表现、文化艺术展现、科学技术体现等几个方面的完美表达。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建筑设计,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音乐等艺术相比较,建筑的实施和运行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经济成本要求,建筑物需要以经济实用为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属性为主。

2建筑设计的创新思想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条件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机械的思维方式作为实现建筑设计理念创新的基本途径,是指脱离了具体的建筑实物,而超出现有建筑设计的理念的表达和实现。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在内在的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似性的新的关联、组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新的认知的思维方式。当创造性思维与内在格式塔结构相互匹配的时候,这一思维模式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概念和法则形式。建筑设计创新思想离不开又有设计概念与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互间的不同构成,在寻求建筑设计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建筑物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建筑构成要素,创新价值取向与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对创新理念的把握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和结构,选择什么形式的建筑理念,能否实现使用者的满意需求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关键。例如在建筑使用者的留驻时间较短、不需要很多空间来存放生活用品的空间,自然有着很大的造型创新的空间。

通过使用较少的差异方式借助于直接的尺度夸张、尺度变异等,获得之前因为经济水平或者技术水平的原因造成的各种限制,实现的成功与否受到被接受可行性的影响。通过任何其他门类中的事物形态作为建筑设计的模仿对象,重点是发现这些现象的内在构成结构的一致性,并实现在抽象层次归纳出实践操作的方法,设计理念的落实等。构成的因素同不同层面的事物相互联系,构成创新引资的集合体,并落实到设计组合里面,实现创新结果的达成。这需要按照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实践的操作。

建筑设计创新思想能否获得正确的评价和青睐,需要对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法则进行修正。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的算法模型,将建筑设计看成是通过相互联系的程序控制实现的过程。一部分建筑师使用的程序要比别的建筑师更为有效,就是因为很好地把握了建筑创新设计的理念。通过有效的计算来认识世界和相关的现象,寻求现象里面的各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和结构,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控制的着力点。对于建筑设计中较为复杂的法则和算法更需要设计师提高认识。

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每一个层次上,都可以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来确定创新设计理念的内容,例如建筑造型选择雕塑感的形式,或者实体感与线形虚体感的有效组合等。通过相同的方式在另一个层面上做好建筑设计的研究。在建筑中某种功能空间及周边功能空间产生了视觉上的冲突后,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掩饰。此时就会用到遮挡三维的空间限定这一设计方法和概念。在构成建筑物功能系列关系网络里面,一些相关的概念之间,已经被认为相互之间是不能够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可以标志有功能概念的空间排列关系,得出是否要引进各种合理的改变措施。

3建筑设计创新思想产生与实施过程的认识误区

3.1创新思想不是标奇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快速的提升,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面临着更多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的创新。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因为建筑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面临空前的多元化设计思想挑战的时候,不管在心理上还是观念上,都要做好不断的更新和学习。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优越创作环境,应该好好总结和反思,使建筑设计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不能盲目的追逐潮流,而一些决定方案取舍的领导或业主盲目追求大气魄、高标准、新奇特,造成了一些设计忽略,甚至牺牲了建筑物本质功能,而去追求一些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形式 ,一些建筑没有对我国的国情、经济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超标准设计和施工建设。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导向下,造成了建筑设计慢慢地脱离建筑本体,背离建筑设计的本质,而盲目地追求形式主义,导致不合国情、违背建筑本质的畸形建筑的增多。

3.2建筑设计思想创新的要求
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每位建筑师无不例外的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个性,能够实现建筑上的创新。建筑创新首先需要改变原来的设计理论与设计理念,具体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上。比如,设计作品在整体布局上是否体现环境与城市的协调性,在功能上是否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文化上是否能够准确的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建筑材料与技术上能否有所突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能否实现创新,体现在布局、功能、文化、技术等方面,可以是某个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创新。但是,目前社会上关于设计创新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部分建筑设计师认为只要自己的建筑作品在形式上能够与众不同,这就实现了建筑上的创新。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建筑往往只在表面上追求特别与新奇,而忽略了建筑结构以及功能上的设计追求,从而使标志性设计等同于创新设计。如果接受了这种错误认识,建筑师很难使自己的作品有所创新与突破,只能设计出华而不实并且缺乏内涵的建筑作品。

4既有建筑改造结合方式

建筑节能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新建建筑,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也将是未来建筑满足节能要求的重点。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应加入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使用和安装。对既有建筑的热水器改造困难较大,如有些住户已经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在改造的过程中,不能要求用户将已有热水器拆除,统一安装,因此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应该将目标设定在防止住户在外墙面上乱拉管线,应增加管道的位置,使住户的太阳能热水器既不破坏建筑的立面,又能比较便利地安装连接。

4.1与既有砖混结构建筑结合方式
砖混建筑的层数一般在 6层以下,砖混结构建筑的建造年代较早,卫生间和厨房面积较小,设备老化,在改造的过程中,应进行结构承载能力的校核,尤其是不上人的屋面,设计应针对热水器的安放位置,管路与建筑的连接等统一设计。在多层建筑中,可以考虑用废弃的垃圾道做管道井进行处理,也可以统一重新做管道井,既有建筑太阳能的改造最佳的安装部分是在建筑屋顶部分。

4.2与既有框架结构建筑结合方式
框架结构的建筑承载能力较砖混结构好,但在改造之前,同样需要对可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屋面和墙面进行强度校核,在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开展改造工作。框架结构的住宅楼一般的建造层数在7层以上,这一类建筑屋面基本上是按照上人屋面进行设计的,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保留屋面作为上人屋面活动平台的作用或不要形成对消防通道的阻碍,来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在屋面有限,不能满足安装热水器要求时,要结合立面改造在立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框架结构中可以安装热水器的部位包括屋顶平面、水箱间屋顶平面和楼梯间屋顶平面;建筑南立面和东西立面,以及阳台栏板和女儿墙等处。

无论是在砖混结构还是在框架结构的建筑改造中,为了充分发挥集热器的效率,要结合场地条件,争取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位置达到 4h日照的要求。

4结语

建筑设计思想需要不断地创新,没有创新的建筑设计,就会使得建筑失去其灵魂。因此,建筑设计创新,是每一个建筑设计人员的永恒追求。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设计的成功经验,在充分研究建筑设计案例的基础上,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思想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

5结语

太阳能作为地球上最洁净和最有效的能源,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的结合方式将开辟建筑设计的新时代。建筑一体化太阳能设计作为节能要求在建筑上的推广,应该做到集约化生产、安装和施工。与建筑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寿命。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目标,就是要使太阳能构件能够与建筑同寿命周期,满足建筑耐久性的要求

版权所有:黑龙江龙煤矿业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佳木斯向阳(西)区红旗路9号邮编:154002 icp:黑ICP备10006597号-1  电话:13945596176 138365770000 

传真:0454-8590191 E-mail:qthlixa@163.com